湖北日報訊 記者 李彥睿 通訊員 沈宏臣 劉倫
  編者按
  把中國故事講精彩,讓中國聲音更洪亮。根據中宣部及省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,本報從今日開始,推出“走轉改”大型主題報道——“行進荊楚·精彩故事”,聚焦中國夢和“兩個一百年”奮鬥目標,力求用鮮活、具體、典型的事例,體現荊楚兒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,展示當代中國發展成就、發展道路、發展理念,講述催人奮進的“中國故事”。敬請讀者關註。
  11日一大早,恩施市崔家壩鎮冰雪覆蓋。社區居民盧剛擰開水龍頭,自來水噴涌而出。“伙計,算噠。還是把水罐、大鐵桶賣了吧,這賣水的生意確實是搞不成噠。”看著妻子,盧剛略顯失望。
  其實,從鎮上新水廠7月1日供水開始,他的心就一直沒安逸過。經夏曆秋,他把舊業重操的最後一寶,壓在最缺水的冬季。
  汩汩清泉,徹底打消了他的念頭。
  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在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崔家壩鎮,還多一樣:水。“惱火哦,為了搶到水,四五點就起床打著火把、電筒到岩屋殼、水溝里去尋水。”缺水的日子,社區居民胡能智記憶猶新。
  上世紀90年代初,崔家壩鎮按照滿足3000人日常用水的標準建了一個容量800立方米的水廠。沒幾年,城鎮人口猛增至萬人,供水一時捉襟見肘。
  分時段供水,一天一供,最後幾天一供。
  打這時起,一到春旱冬乾季節,從一二公裡外的肖家洞、林家灣、前山坡挑水度日,就成了崔家壩鎮1萬多人的頭等大事。
  水,得之不易,用則倍加珍惜。洗完菜,再洗碗。洗臉、淘米後,存著喂豬。“耐不活挑,又能啷個辦嘛?這水吃得造孽喲。”一位年近六旬鄰居的訴苦,讓開水泥磚廠的盧剛發現了商機:能不能搞水來賣呢?
  1998年,30出頭的盧剛每天早上7時起床,開著農用車裝載大鐵桶,到8公裡外的建始縣紅岩寺取水,再拉回崔家壩集鎮叫賣。“生意好的時候,一天可以賣15車,進賬600多元。”回憶起賣水歲月,盧剛一臉興奮。
  水貴如油,賣水行當竟成了一種“產業”。從他一個人乾,到後來40多人爭相賣水。平時1塊、2塊一擔的水,缺水季節漲到5塊、6塊還有人搶。買水和賣水的人流、車流,成為崔家壩鎮上的一道風景。
  今年7月1日,崔家壩集鎮和318國道沿線1.4萬人吃上自來水。熱鬧一時的賣水市場,驟然蕭條。
  賣水,在崔家壩鎮紅火16年的行當,消失了。行當消失的背後,是民生幸福指數的提升。
  (原標題:賣水,一個消失在崔家壩的行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10ccpc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